
228連假這週,在鰲鼓溼地最火紅的鳥明星應該就屬正轉化成繁殖羽的黑面琵鷺了,繁殖羽是具繁殖能力的個體在繁殖期間為吸引異性而換羽,而繁殖羽通常會較為艷麗,黑面琵鷺繁殖羽的頭上及胸前會有黃色飾羽,但部分個體的眼睛周圍皮膜呈現黃色與繁殖羽無關。

繁殖羽的型態很好認,若離太遠的話當下也很難看的清楚就是了,某幾隻帶有繁殖羽的黑面琵鷺是我在整理照片時才發現的。





也有幾隻才剛開始轉化,胸前的黃色飾羽並不明顯。



當天鰲鼓溼地的千島湖裡大概有看到五隻黑面琵鷺在覓食,其中三隻已經逐漸在轉化為繁殖羽,可惜的是沒有拍到飛行版的黑面琵鷺,離岸邊的距離也有些遠,大部分的照片都裁的很大力。

有黑面琵鷺就有白琵鷺,混在一群大小白鷺與黑面琵鷺之間,不仔細看還真不容易看到。


當天鳥況奇差,從北堤入口到七號亭之間幾乎找不到鳥,連琵嘴鴨都看不到,沒半個小時車子已經開到七號亭了,還好後面這一小段稍微有些收穫,拍到一些還沒拍過的普鳥,像是紅鳩。


白尾八哥

鸕鷀,千島湖的常客,想不發現牠們都很難。

喜歡成群聚集在島上

或是站在樹上

飛行版

上次拍的奇差的埃及聖䴉,黑色的頭真的很難對焦。

飛行版

千島湖這裡是個練鳥類追焦的好地方,第一次來拍的時候都拍不好,檢討了一下覺得是對焦方式與快門速度的關係,這次拍就有好一些了。

對焦的方式過去我都是用單點對焦,這在追焦時容易讓主體不小心就跑出對焦框外,改為d9或d21會好一些,若是背景離主體夠遠,換成d51也可以,3D追焦則適合在主體與背景差異明顯以及背景單純的場合,例如藍天裡的一隻鸕鷀。

快門速度拉高到1/1000秒以上,成功率較高。

用戶設定選單裡的"a3.追蹤對焦連Lock-on"可以視情況調整,用途是延遲相機再對焦的時間,這對於在追焦過程中若是有物體突然跑進主體與相機之間,造成相機判斷該物體為主體而立刻改變對焦距離,導致真正的主體失焦的情形可以有所改善。








吃魚的大白鷺,捕到的這隻算小隻的魚,只拍了一張牠就把魚給吞了。

這隻就不一樣了,吃了很久吞不進去。

魚太肥了

鰲鼓溼地從2016/3/1到2016/4/30的這段期間在進行北堤防汛道路堤防復舊工程,全天禁止車輛進入北堤,所以是南堤進南堤出。
張貼留言